作者:柴轶
引子
我做一个梦。在梦中,我跪在宏伟的太和殿的地砖上,以头触地,恭敬地聆听皇帝的圣旨。三宝公公就在我身前,一样的姿势。一样的一动不动。宣旨太监尖利的嗓音回响在殿中,让我的精神恍惚。大殿中的柱子开始摇晃,地上的青砖也变得起伏不定,彷佛海上的波浪一般。波浪越来越大,让我头晕目眩。我无法再继续保持跪姿,顾不上殿前失仪,瘫在地上开始剧烈地干呕。
一
梦醒了。
船队遇到了剧烈的风浪,难怪梦中的大殿会摇晃地如同一艘大船一般。我不以为奇,毕竟出海这一年多来,我已经遇到了数次夜里被惊醒的情况。大明的宝船再大再稳,在海上也如同一粒尘埃。我走出舱房外,冒着风雨到甲板上检查水手们的状况。我看见三宝公公也没有睡,正在和船员们对着地图,核对水罗盘的指向。我和他沟通了大体情况后,风雨也逐渐平息。确认了船上的淡水、食物以及货物都平安无事后,我返回了舱房,躺在床上,浮想联翩,脑海中不断地浮现起前几次航行的盛景。
这是大明的第七次远洋航行,也是我随船的第五次。本次出海不同于之前六次,是由新君下旨进行的。圣明的宣德皇帝纵然比不上他祖父的英明神武,但依然是一身贤君之姿。而三宝公公已经不复当年第一次出海时的意气风发,白发已经爬上了他的鬓角。作为辅佐了三代皇帝的老奴,也是帝国之前六次下南洋活动的总负责人,他依然得到了宣德皇帝的信任,当仁不让地继续以正使太监的身份,担任本次航行的总指挥。
三宝公公原本姓马,祖籍云南,如今的他早已因为永乐皇帝的赐名,以“郑和”的名字为人所知。郑公公是少年时,在傅友德和蓝玉平定云南之役中,作为俘虏被带入了宫中净身。在进宫前,郑公公随着他的家庭,信奉回回教。这个信仰一直贯穿他的一生,哪怕后来他又信奉了菩萨宗。压抑的禁宫不会在乎一个无依无靠少年的信仰。而命运的洪流很快就裹挟着他继续前进,一年后他就跟随军队去了北平府。在这里他被调去侍奉燕王——这个改变了郑公公,乃至整个帝国命运的人。而这里也是我初次与他相遇的地方。
我也是一个阉人。我叫王景弘。
燕王是那种一眼就让人觉得并非池中之物的人。他如同太阳一般,光泽身边的万物,让周边的人汲取营养。他找人教授我们读书识字,这是其他王府甚至京城中的阉人不可能享受到的待遇。但是跟其他人不同的是,当时还名叫马三宝的郑公公,很快地就在人群中崭露头角。更难得的是,他还在跟随燕王行军的行伍生活中,体现了出色的军事能力。靖难之役爆发后,他的才能得到了充分地释放,在郑村坝之战立下大功。在靖难成功后,燕王——即后来的永乐大帝,根据这个地名,赐给了他现在的名字。
靖难成功之后,燕王荣登大宝。此时的郑公公担任了内官监太监,身上丝毫没有一个阉人身上常见的扭曲和自卑。相反,他身材高大,英姿飒爽,散发着帝王身边之人特有的贵气。丘福、朱能以及姚广孝都与他关系良好。他甚至在姚广孝的影响下皈依了菩萨戒,有了一个法号“福吉祥”。他刊印了《佛说摩利支天经》,姚广孝欣然撰写了题记。
当陛下确定了声势浩大的下南洋计划后,朝中就有无数双眼睛觊觎着这只舰队的总兵指挥使的职位。虽然明里暗里运作的人很多。但我深知,郑公公是陛下心中的不二人选。第一,郑公公拥有着指挥舰队远航的经验。永乐二年,他就带船队出访过日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第二,郑公公信奉回回教和菩萨的双重身份让他在外交场合如鱼得水。他的家庭背景让他可以简单地使用大食语交流。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有去天方朝圣的经历,所以他对回回教的教义和习俗如数家珍,同时与异域的佛教徒交流也不在话下。唯一的阻碍就是他太监的身份,我朝太祖吸取唐朝的教训,定例严禁宦官干政。让郑公公统帅这么大的一次出行,朝野间难免议论纷纷。但是我知道最终人选一定是郑公公,毕竟一点点议论怎么能冲抵皇上和他二十年的信任感呢?他是永乐大帝,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他想用任何人都可以。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经过近两年的精心准备,大明的第一次大航海船队从苏州太仓出发。这只由六十二艘巨船组成的船队是这个国家历史上最大的舰队,随着郑公公出行的人足足有两万七千余人。郑公公本次出海的使命是宣威扬德,降伏四夷,使万国祗顺天道,恪守帝言。所以队伍中携带了大量的金银和物产,还有册封的国书和印绶。
出发的那天,整个城市万人空巷。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船坞附近,或者沿途的岸边。他们远远眺望到的景象将在今后数十年内成为口口相传的传说。皇上并未来为郑和和船队送行,宫中的传旨太监带来了他的诏书,传达了他的祝福和希冀。郑公公带领所有人向京城的方向叩拜行礼,而我也在这一众跪拜的队伍中。在震耳欲聋的礼炮声过后,船队起锚出航。按照计划,船队将先泛海到福建五虎门,再从那里深入那片神秘的海洋。
当岸上送行的人群逐渐在我的眼帘中消失不见时,我站在旗舰的甲板上,眺望着远处无垠的大海。我能感觉到身边的郑公公的心情与我一般无二,既兴奋又紧张。皇帝的使命无时无刻不压在我们的心头。陛下是立志超越太祖,比肩尧舜的雄主,他选择我们是我们莫大的荣耀。同时我们也知道,如果无法任务,我们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
同时,一个阴影在我心头不断地盘旋。我们此行还有一个秘密任务,是由皇上秘密地对郑公公和我两个人口授的。他希望我们寻访一个死人。
建文皇帝。
二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第七次航行前。
第七次航行已经从太仓刘家港出发了一年有余。而这一年中,舰队其实有近九个月的时间停留在福建长乐。我们一直在长乐,等候海上风向的转变。在这期间,郑公公除了处理政务之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用于祭祀天妃。我们在刘家港的时候,郑公公就对祭祀天妃海神的灵慈宫进行了修缮。他还亲写了一篇《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并命人刻立了石碑立在宫中。到达长乐时,郑公公更是为长乐的天妃宫新建了宫殿,几乎将整个宫殿翻修一新。 天妃娘娘是海神,她保佑着海船的平安。我能理解郑公公对天妃的虔诚,因为我和他在第四次远洋中,都曾经亲眼见识过天妃娘娘的神迹。
在第四次航行中,船队在苏门答喇进行了一分为二:一支规模偏小的船队向西南方向航行,计划经溜山国后继续前进;而郑公公则亲率主力舰队,先后经南浡里和锡兰山国后,到达了古里国。古里国是我们第一次远航的终点,也是历次航行必访之国。经过了数次交流,大明和古里已经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外交关系,这里也被建设成了大明远洋舰队的一个补给基地。
如同之前三次一样,郑公公的舰队在古里国受到了热烈欢迎。古里虽然土地贫瘠,但是盛产椰子。这里的椰子浑身是宝。嫩的椰子可以生食,还可以酿酒;老椰子则可以用来榨椰油。椰壳用来做杯碗,椰皮用来搓绳索,椰树叶用来织席。这里还出产稻米,稻米分为红白两色,口感不同。古里国多山,山中多蝙蝠。这里的蝙蝠巨大无比,有东土鹰隼一般大小,并不怕人,白日里就倒悬在树上休息。
古里国民风淳朴,从国王到百姓大部分人都是佛教徒,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信奉回回教,所以国内佛寺和清真寺并立,双方互相尊重,相安无事。这让同时信奉双教的郑公公赞叹不已。古里国治安虽好,但是律令却非常严格。如有犯罪行为,轻则罚金,重则砍去手足甚至斩首。犯人如果不服判决,可以提起辩诬。这时会在国王和众人面前烧起一大锅椰子油,在锅中放置几片树叶。当油烧热,树叶发出爆裂声时,犯人将右手的两根手指放入锅中,当手指被烫至焦红色时取出。在国王和官员的监督下,医官会用白布将犯人手指进行简单的包扎,做好封记,之后将犯人收监。三日之后,在众人的监督之下,拆开包扎。如果伤口溃烂,裁定犯人有罪,反之则当众无罪释放。
这个古怪的习俗引起了郑公公极大的兴趣。对于在大明生长和受教育的他来说,这个裁定方法简直是荒唐可笑的。但是在这个佛回并存的国度,这个方式却可以世世代代传下来,让国民相安无事,又令人啧啧称奇。在郑公公的请求下,我们旁观了一次裁定。这次被审批的是一对各有家室的男女,他们被指控通奸。在两人的手指浸泡沸油之后,郑公公认真地检查了他们的包扎。他确认两人的手指均被严重烫伤,并且在包扎时没有进行任何的药物处理。但是当三日后拆开查验时,两人的手指却只是轻微地发红。国王当场宣布嫌疑人无罪,而指控二人的证人和双方的伴侣也立即真诚地向二人道歉。
这次过程让郑公公大为惊奇,他不理解为什么两人的手指能在烫伤如此严重的情况下安然无恙。如果在大明,这两根手指几乎可以肯定是会坏死的。在当天晚上的宴会上,他详细地与古里国王进行了探讨。除了医理之外,他最感兴趣的是,在这样一个宗教信仰复杂的国度,为什么大家都认可用这样一种似乎与宗教毫不相干的方式来裁决。对方回答道,虽然国民们供奉的神灵不同,但是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着一位唯一真神的。这位真神主宰着世界,不同的宗教所供奉的不同神灵,其实只是这位真神的不同表现形式。
郑公公对国王的解释非常满意,国王的说法其实与他的想法在很多地方契合。郑公公虽然皈依了菩萨戒,但是他内心深处对回回教依然割舍不下。他在云南的家人都依然是回回教的信徒,他自己本人也与许多回民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对佛教的信奉更像是一种入乡随俗和权宜之计,毕竟佛教对皇家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时我猜测,郑公公传奇般的经历对他的性格影响也是巨大的。命运先将他踩在了谷底,却又将他送上了不可思议的巨浪。所以郑公公对各类宗教一直是兼容并包的态度,或者说,什么神仙他都多少信一点。在前三次出海的准备工作中,祭拜天妃娘娘以及修缮天妃庙,就一直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之一。
在与古里国进行了通常的外交工作后,船队再次分䑸。一支分队前往祖法尔和阿丹,我则跟随郑公公的主舰队,前往忽鲁谟斯。当启程了四日之后,当天我们遇到了一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暴风雨。大海上的天气说变就变,当天本来还是风和日丽,但是转眼间天空中就乌云密布,紧接着狂风就卷着暴雨砸了过来。虽然我们曾经见过很多的风浪,但是如此骇人的我们所有人都是第一次见到。巨大的海浪像高山一样像我们扑来,霎那间就将船队中的一艘护卫船掀翻。我将自己的头仰到极限,也看不到浪头的极限。与其说是浪,不如说是海水聚成了一面峭壁。而这峭壁一道接一道的拍来。舰队就如同瀑布里的一把芝麻,所有的队形和操作已经毫无意义。每一个浪头扑来时,我所乘坐的宝船都接近平行于了海面,每一个浪头扑来时,我都确信这一次肯定要翻船了。我亲眼看着一个接一个的船员和官兵被拍入了水中。突然,一声“喀嚓”的巨响,宝船上一根桅杆被生生拍断了。看见这一幕,郑公公的脸色愈发煞白。整个天海浑然一体,如同一只大手,要把我们全部捏死在手里。
我已经绝望了,我猜测船队中每一个人都绝望了。开始有船员在甲板上跪倒,大声地向天妃娘娘祈祷。突然,郑公公声嘶力竭地喊道:“天妃娘娘显灵了!天妃娘娘显灵了!”虽然风浪很猛烈,但是我和一些距离很近的船员都听到了他的喊声。我看见他指着远处的颠簸的海浪,不停地喊着这句话。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在海上呼啸的风雨中,依稀有一个巨大的阴影。虽然风雨模糊了视线,但是我顶着狂风,眯着眼睛仔细辨认,确实不是幻觉。这个巨大的阴影依稀像个人形,但是又实在难以分辨。唯一能看出来的是,她非常巨大,即使在如山的浪头中,也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她的身形。
郑公公的情绪感染了所有人,因为在如此绝望的情况下,所有渺小的人类都需要一根救命稻草。大家都开始跪倒在甲板上,祈求天妃娘娘的护佑,包括我在内。在长时间暴风雨的摧残下,每个人的精神都已经非常脆弱,而这个阴影就是我们的希望。无论是信菩萨的,还是信回回教的,抑或是什么都不信的人,此时此刻都毫不犹豫地拜服天妃娘娘。在我们叩首了十余次后,我感到风浪似乎有点变小了。我起初以为自己一厢情愿的幻觉,但是很快我发现不是——风浪确实变小了。周围人的欢呼声也佐证了这一点。所有人的叩拜更加用力了,而像是回应我们一般,风浪也确实逐渐平息了下来。终于,温暖的阳光刺穿了云层,洒在我们这群劫后余生的人身上。海面上的水雾已经一扫而光,一眼万里,而那个巨大的阴影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消失无踪。
这次劫后余生给郑公公的震撼非常巨大,从此对天妃娘娘的祭祀就成了每次出航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在第七次出海等待季风的八个月中,郑公公抓住了难得的机会,大规模地整修了长乐的天妃宫。
三
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福建的海面上东北风起。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舰队从长乐港扬帆出航,开始了第七次的航行。半个月后,船队到达了占城。占城的华人很多,适逢春节将近,郑公公下令船队在占城过年。春节过后,船队继续出发,先后经过爪哇、旧港和满剌加,八月到达了苏门答喇。
早在永乐四年第一次航行中,我们就到达过这里。这里土地贫瘠,人民主要以捕鱼为生。农产品主要也就是些早稻、芭蕉、甘蔗和胡椒之类。但是这里却特产一种神奇的果子,名叫“都尔焉”。这果子长满尖刺,大小如西瓜,成熟之时砸开,取食其中果肉。其果肉奇臭,却甘美异常,其异香经久不散。船员们吃着这果子,乐不思蜀,思乡之情也淡化了,所以船员又叫这“都尔焉果”为“流连果”,取流连忘返之意。我们本次在这里停靠,自然要大啖一顿这久违的“流连果”。同时郑公公也抓紧时间,密集地会见当地的眼线,汇拢信息。
苏门答喇国与大明历来交好,第一次航行我们就在这里设立了官厂,这里成为了大明的海外基地之一。除了日常的政务以及船只的维修之外,这里也担负着收集情报的责任。苏门答腊与爪哇、满剌加以及南浡国相邻,是重要的港口。我们在南洋地区的情报收集,主要依靠这个据点。之前六次停泊在这里时,郑公公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听取各路人们汇总情报。
但是这一次,我对郑公公愈加旺盛的好奇心有些奇怪。毕竟如今已是宣德年间,消失的建文帝已经对大明的皇权没有任何的威胁。更何况过了这么多年,他是死是活都是个问题。当今的宣德帝已经不再考虑这个叔辈还存活的可能性。尤其说不通的是,即使郑公公出于谨慎和责任心,继续查访,他的好奇心也应该是个逐渐降低的过程。但是郑公公的工作强度相比于初期几次,反而是大大加强了。
就好像,郑公公寻找的不是建文帝,而是别的什么东西。
我曾经在私下的场合,隐晦地向他提出过这个问题。郑公公的回答语焉不详。我也只好先在内心压下了这个疑问。完成了苏门答喇的事务之后,舰队继续出发,先后访问了阿鲁、那姑儿、黎代、南浡里等国,而后我们继续向西航行,计划下一站是锡兰山国。而在途中,我们又一次遭遇了海上风暴。
这次风暴的规模几乎赶上了第四次航行中差点杀死我们的那一次。扑天的海浪如果一个玩耍拨浪鼓的孩童,把我们所有的船只甩来甩去。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牢牢地拴在桅杆上,以免滑入海中。这时我突然发现郑公公却没有像别人一般慌乱和害怕,他双手高举,捧着一尊奇怪的雕像,对着天空念念有词。风雨之中,我看不清楚那是一尊什么样的雕像,但是我可以肯定的是,我之前从未见过。
风暴很快的平息了,让人隐隐约约地感觉,似乎跟郑公公手中这尊雕像有关系。不过我暂时没有机会询问。风暴初息,当务之急是先整顿船队,清点损失。虽然并没有船只倾覆,但是很多船员也受了伤。郑公公下令先到翠兰屿驻泊三日,休整船队。翠兰屿是一个炎热之国,该国国民也未开教化。岛上居民不分男女,均不着寸缕,最多拿树叶遮蔽。这样的国家也没有必要停驻太久。休整完毕之后,我们继续出发,不出数日就到达了锡兰山国。
锡兰山国是一个岛国,又称“僧伽罗国”,是南洋的佛教圣地。这里据传是释迦牟尼亲自传教的地方,因此有不少当年佛祖用过的器物被保留下来。这里同时是南洋航路上的一个必经之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离开锡兰山后,我们访问了小葛兰和柯枝。
此时郑公公下令,要分出一支舰队,由太监洪保带队前往古里,自己带领主舰队横穿大海,径直前往忽鲁谟斯。之前我们已经在翠兰屿已经分䑸了一支船队,前往溜山国。现在再兵分两路,难免让我觉得捉襟见肘。虽然舰队历来有过分䑸的经历,但是古里国乃是重要的港口和基地,也一直是大明的交好之邦。即使分䑸,也应该是郑公公率大队人马去古里国才对,为什么郑公公要冒着风险直接去忽鲁谟斯呢?
在我坚持向郑公公提问后,郑公公屏退左右,跟我详细地讲了事情的原委。这来龙去脉震惊了我,也解释了我心里的诸多疑惑。
永乐大帝很早就不再寻找建文帝了。他派舰队下南洋,另有所图。
四
第一次下南洋的出发点中,陛下确实令我们途中注意搜集建文帝的信息。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皇帝陛下逐渐不再将建文帝仍在人间的可能性视为一个威胁。随着伟大的永乐皇帝不断拓展他的功业,他在大明王朝的合法性已经不再有任何质疑。而对自己健康的担忧以及对长生的向往已经逐渐成长为他内心最大的诉求。在每次归国的面圣中,有关建文帝寻访的汇报越来越少,而有关南洋医术和长生之法的汇报越来越多。
每次航行归来,舰队都会携带着大量物产。其中有大量的奇珍异兽,皇帝陛下会组织一次集中的展示,彰显万国来贺的威仪,接受群臣的贺表;同时舰队还会携带各式各样的奇珍异宝,陛下留下自己特别中意的,大部分则会分赐给王公大臣们以作恩赏。在这些物品中,还有极稀少的药物和补品,例如三佛药、龙脑血和龙涎香,这些则由皇帝本人独享。
在第二次航行中,郑公公亲眼见到了一件永乐皇帝神往已久的神器:锡兰的佛牙。
所谓佛牙,源自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传说释迦牟尼佛荼毗后,阿难等弟子从灰烬中拾得八万舍利,其中四枚佛牙舍利殊为珍贵。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记载:“佛有四牙舍利,一在天帝释处,一在犍陀罗国,一在羯陵伽国,一在阿罗摩邑海龙王宫。”这印证了一个说法,佛陀涅槃火化后的佛牙,一枚被帝释天请去天宫,一枚被海龙王请去龙宫,余下两枚流传人间。
其中一枚,在南朝刘宋时被高僧法显于乌苌国寻得,带回东土,所以又称法献佛牙。法献佛牙历经南齐、南梁以及南陈三世,隋灭陈后佛牙为隋文帝所得。隋奉于禅定寺,唐奉于庄严寺。唐末天下大乱,佛牙历经五代辗转,传说为辽道宗耶律洪基所得。而后辽为金灭,佛牙不知所踪。
另外一枚则为锡兰佛牙,本为羯陵伽国所藏。后来该国王子逃难,带入锡兰山国。永乐皇帝得知锡兰国有佛牙的消息后,特意嘱咐郑公公,到访锡兰时要代替皇帝陛下礼敬佛牙。所以郑公公到访锡兰时,举行了盛大的礼敬布施仪式。郑公公共布施金一千钱、银五千钱、贮丝五十匹、色绢五十匹、金莲花六对、香油两千五百斤,其余各式镶金法器,不胜枚举,同时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看见诸多财宝,爱不释手,羡艳不已。这引起了郑公公的注意,经过了解,他得知亚烈苦奈儿虽然是佛国的国王,自己却不甚礼佛,只喜欢钱财和寻欢作乐。
郑公公回到京城后,对皇帝汇报了布施的情况,同时也汇报了锡兰国王的贪财之貌。皇帝陛下对此大感兴趣,既然锡兰国王礼佛不诚,佛牙在锡兰也是明珠蒙尘。他下令郑公公在第三次远航时带上大量金银财宝,跟锡兰国王交流一下,能否用这些财物作交换,礼请佛牙来大明供奉。
于是,郑公公在第三次远航到达锡兰时,按照皇帝陛下本人的吩咐去和国王亚烈苦奈儿交涉。 没想到,这位锡兰国王竟胆大包天,见财起意。他得知郑公公船队携带大量奇珍异宝和金银后,在郑公公带队造访王宫之时,暗中调集五万军队,悄悄包围船队,妄图谋财害命。万幸的是他们国中有一人向来受大明恩惠,暗中给我们通风报信。郑公公在返回港口的路上得知了这个消息。可是此时我们发现,回去的路已经被人用砍伐的树木堵死。可见贼人处心积虑,用意何其歹毒。
在这生死关头,郑公公行伍本色尽显。他冷静地分析:敌人用树木堵路,用意在拖延时间。锡兰国王不等我们到达宫殿再动手,而是阻我们归路,就是想趁郑公公不在港口,群龙无首之时,打我们一个出其不意。主力既然已经在攻击港口,我们不如直接围魏救赵,直取王宫。
郑公公当即亲率三千兵士,衔枚疾走,连夜回攻王宫。敌人虽然人多势众,但是大明的装备却是呈碾压之势。我们用随军的一门山炮轰开城门,一拥而上,生擒了亚烈苦奈儿。之后我们立刻据城筑防。果然,进攻港口的敌人听说王宫有失,很快就赶回来回救。郑公公带着兵士,依仗宫墙与敌人激战整整六日。而后在第七日,趁敌人疲惫之际,冲出围城,与接应的外援里应外合。而后才且战且退,接连击退前来抢夺锡兰国王的敌兵,最终成功撤回到港口的船上。
既然发生了如此变故,生擒了国王亚烈苦奈儿,那此时已经不便再继续向西访问了。当务之急是将战俘押解回大明,向圣上面呈此事。另外经过连日激战,我们的兵士也有非常大的损失,药物和弹药经过这一战的消耗,也快见底了。郑公公当即中止了继续西进的计划,押解战俘班师。
永乐九年六月,我们回到了刘家港。郑公公带领宝船上的船员作代表,前往京城,其余人留驻太仓休整。皇帝陛下听取了郑公公的汇报后,赦免了亚烈苦奈儿等锡兰国战俘的死罪,供给衣食,留置在国内。同时,他下令礼部在锡兰国另寻一位有人望且贤良的人,另立为国君。礼部经过寻访,选中了一位贵族名为耶巴乃那,翌年立为锡兰国新君。同时,对本次战役中立功的将士均升官加赏。
永乐大帝如此圣心大慰是有原因的,因为郑公公在离开锡兰山国时,将佛牙舍利请上船,带回了国内。
当向往已久的佛牙舍利出现在自己眼前时,皇帝陛下觉得自己力主的三下西洋都是值得的。这一刻,他毫不怀疑自己就是天命之君。佛牙被安置在了应天府静海寺,并遣人专门为佛牙修建了精舍。当佛牙到达应天府的禁宫后,皇帝陛下就经常做梦。在梦中,他时而遨游在九天之上,沐浴在佛光之中;时而又伫立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呼风唤雨。每次梦醒后,他都会召姚广孝来解梦,而姚广孝的解读总是能切合皇帝的心意。跟佛牙相处越久,皇帝陛下就越发能感受到它散发出的古老而神奇的魅力。当永乐十年,锡兰政局稳定时,新君遣使上表,奏请迎回佛牙。永乐大帝虽然不舍,但是也展现出一代明君的胸怀和前瞻性。虽然凭借大明的天朝上国之地位,完全可以拒绝这个请求。但是他出人意料地下旨同意,这个决定出乎朝中所有大臣的意料,为他赢得了交口称赞。
然而此时,郑公公告诉我,送回锡兰的佛牙并非真品,而是影骨。
这个信息让我大惊失色,仔细一想却又是情理之中。太宗皇帝一定是舍不得送回佛牙的。锡兰国乃是化外之国,又刚刚干出来袭击天国上使意图劫财这种事。让他们供奉佛牙,岂不是暴殄天物?如此至宝,岂不应交由有德之人?奈何耶巴乃那反复上表,表示锡兰是个佛国,百姓对佛骨视为神物,全国均在期盼迎回佛骨。皇帝虽然不悦,但是毕竟事关外交大事,如若一直扣留佛骨,只怕朝廷多年来一直在海外营造的不求边功的宽仁形象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姚广孝的主持下,朝廷精寻能工巧匠,秘密仿造了一个影骨送回。而真正的佛牙舍利,自然也不便在静海寺供奉了,被收入皇宫秘密供养起来。我猜测,此事耶巴乃那也是心知肚明的,但是一来他是大明拥立为君的,二来两国国力差距实在是太大。永乐帝既然给了面子,他还是不要自找没趣的好。
本来此事到此为止的话,也是皆大欢喜的局面。但是佛牙在大明的现世,让一件事情起了变化。
伟大的永乐皇帝开始下令找寻其余的佛舍利。
五
传说世尊涅槃荼毗之后,弟子在灰烬中收集出了舍利子八万四千有余,共计八斛四斗。其中最为珍贵的为佛顶舍利有一、佛指舍利有一、锁骨舍利有二以及佛牙舍利有四。佛顶舍利以及佛指舍利在唐时便传入中土,唐帝时代供奉于法门寺。但是历经安史之乱、武宗灭佛以及黄巢作乱之后,这两件宝物便不知所踪。法献佛牙在金灭辽时遗失。
据姚广孝对陛下的分析,辽帝耶律洪基喜临南京,也就是后来陛下作为燕王就藩的北平。佛牙被藏匿在北平附近的可能性很大,加之北平是陛下的龙兴之地,这又是一层缘分。太宗皇帝听闻这层分析,当即定下了迁都北平之计。除了抵御北虏、切割南臣以及陛下本人对北平的感情之外,由姚广孝坐镇北平,找寻佛牙乃至遗失已久的佛顶佛指,是非常重要的原因。而郑公公领到的任务,则是在海外寻找这些宝物的信息。
带着这个任务,郑公公在第四次航行时对行程进行了调整。第四次航行的国家数量比之前的增加了一倍,这是为了尽快搜集到有关佛舍利的信息,扩大了搜索范围。为了能更好地应对与回回教国家的交流,郑公公专门请了西安府羊市大清净寺的掌教哈三,聘他为船队的通事。船队出发后,跟之前拜访一样,依序访问了占城、爪哇、苏门答喇以及古里等十数个国家后,在前往忽鲁谟斯的路上,我们遇到了那场让天地为之变色的暴风雨。在那次暴风雨过后,郑公公怀着种种疑虑,率队依计划到达了忽鲁谟斯。
忽鲁谟斯是波斯海上一个岛国,这里地守要冲,商贾云集。该国虽然土地贫瘠,产粮不多,但是商业发达,百姓靠着贸易来的货物,生活非常富足。平日里许多百姓几乎不开火煮饭,直接在市场上买米面和熟食回家用餐。忽鲁谟斯虽然粮食不多,但是盛产蔬果,而且都比大明的大了一圈。当地的胡萝卜大如莲藕,石榴则大如甜瓜。当地的葡萄、万年枣都有一指大小,甘美异常。百姓们根本吃不完鲜果,所以习惯晒成果干储存售卖。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当地的宝石。这里各类珍宝不仅难得一见,价格也比大明便宜许多。此地珍珠大如龙眼,雅姑石、祖把碧、猫眼石、金刚钻均是一钱数分,此外珊瑚、水晶、剌石等各类宝物多不胜数。船员们纷纷采买,带回大明出手,差价便足以贴补一年的家用。
郑公公首先拜访忽鲁谟斯之主,递交了国书。两国算是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忽鲁谟斯国王派遣了使者,携带了金叶表文,以及各类珍禽异兽作为贡物,计划随船队前往大明朝贡。在港口休整期间,国王每日都要宴请我们。郑公公在宴请期间,也趁机打探各种信息。
郑公公首先询问了有关佛舍利的信息。令我们失望的是,忽鲁谟斯国王表示,自忽鲁谟斯往西,各个国家大多都信奉回回教,并不礼佛。所以他并未听说过佛牙舍利以及其他佛宝的信息,而且对我们继续向西的打探也不抱乐观态度。随后郑公公询问了我们在风暴中看到的巨物,令人惊喜的是,对这个问题他给出了出人意料的回答。
据忽鲁谟斯国王所说,我们在风暴中看到的巨物,名为“苏吉剌”。“苏吉剌”这个名字是何含义,现在已不可考。在信奉佛教的梵语国家,苏吉剌另有一个名字:“海龙母”。苏吉剌在这片大海中游荡,大海上的商船和渔民多有所见。每当她现身之时,海上便风雨大作,必起数年难得一遇的大风暴。所以能活着回来讲述苏吉剌的人并不多,只有少数遇难船只幸存者带回来的信息。根据幸存者的讲述,苏吉剌是女相,以海中小龙为食。她一般都在忽鲁谟斯以西的海域出现,但是偶尔也会在海域东侧出现。我们在海上遇到的那一场大风暴,就是因为她正在进食。像我们这种整支船队能遇到苏吉剌,还能基本全身而退的,实属罕见。
听到以上信息,我们非常震惊。纵是郑公公对各类教义都如数家珍,也想不到这个“苏吉剌”是哪路神仙。他请教忽鲁谟斯国王,在他们的教义中,怎么看这位苏吉剌。忽鲁谟斯国王回答到,回回教的教义中并无此物的记载,所以对于苏吉剌,回回教徒也有很大争议。有的教徒认为这是教义中未曾记录的怪物,也有不少人将其奉为真主赐在人间的使者,在海边祭拜,祈祷其保佑航行平安。
郑公公心情复杂地带领船队驶上了归国的航线,有关苏吉剌的信息,他并未跟大家透露,只有船队的一些核心才知道。在归国路上在锡兰等佛国补给时,郑公公再次就苏吉剌打探了信息。锡兰人表示确实听说过这位神灵,也确实尊称她为海龙母,但是亲眼见识过海龙母的人却少之又少。锡兰的高僧援引当地的佛经和传说,海龙母乃是世尊座下的护法龙王,掌管风雨,可能是女身的缘故,不在佛教八大护法龙王之列。海龙母虽然在佛经中的记载非常少,但是在一些密教的教经里面地位很高,也有很多信徒供奉。海龙母神威难测,虽然渔民偶有伤亡,但是海龙母以小龙为食,而龙死后会有龙涎香,所以信徒们并不以海龙母为灾祸,而是认为是福兆。同时,高僧透露了一个信息——在某些密宗的记载中,世尊荼毗后的四颗佛牙舍利之一,就是被海龙母所在的龙宫请走。
这个记载引起了郑公公的极大兴趣,而有关龙涎香的说法更是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在船队出访南洋的过程中,最宝贵的物品就各类香料。船队每到一港,船员们最中意的就是用中土物资兑换本地的香料。占城的奇南香、满喇加的黄熟香以及爪哇的白檀香都是抢手货。此外伽蓝香、降真香、熏衣香、土降香、罗遏速香……南洋香料,数不胜数。其中最为珍贵的,就是龙涎香,价值胜过等重的黄金。龙涎香传说是海中龙的唾液所化,龙吐出涎沫,浸泡在水中数年乃至数十年,颜色变淡之后再风干,即为龙涎香。龙涎香在海水中浸泡的时间越长,颜色越浅,价值也越高。每次郑公公回京之时,进献的其他的香料往往会被皇帝赐给妃子和王公们,唯独龙涎香是由皇帝本人独享。原因在于这龙涎香不仅焚烧时异香扑鼻,而且还有药用功效,可理气活血、行气散结,深得皇帝喜爱。每次航行中,郑公公都要下大力气搜集龙涎香进献给皇上。现在居然能打探到一位海龙母,又是龙涎香的源头,实在是意外之喜。
在回宫面圣时,郑公公详细地跟皇帝陛下汇报了这次奇遇。永乐大帝和姚广孝听说了郑公公的种种见闻后,大为惊奇。皇帝陛下当即下达了指示:郑公公即日起着手准备第五次出航。第五次出航将是帝国有史以来范围最大的出访,郑公公需要全力寻找海龙母苏吉剌。并且郑公公的宝船上将携带由皇帝陛下亲自拣选的宝物,包括内嵌金丝的紫金袈裟一件、黄金烛台两对、夜明珠五只、金叶上写就的心经一部以及皇帝手书的礼佛表文。如果郑公公在寻访过程中找到了海龙母,郑公公就即刻进献礼物,如能迎回传说中的佛牙舍利,那就是绝世奇功。只是这个信息要严格保密,毕竟历次出访南洋,对国库的压力已经非常之大,朝野多有非议。如果再让大家知道,耗费国帑如此之大的出访,居然是为了朝拜一位亦真亦假的异神,难免会有巨大的舆论压力。而姚广孝等一众亲信的任务是加紧推动迁都北京的事宜。
皇帝的态度给了郑公公莫大的鼓励。不仅是为帝国建功的激情在他胸中澎湃,而且能够探知到宇宙真理的希望更是让他欣喜若狂。郑公公一直虔诚地礼敬各路神灵,各路宗教不同教义的冲突在他这里并不是一个问题。这并不是一种像通常百姓那种实用主义,而是一种熟稔各种经典之后的融会贯通。在接触过各类宗教经典之后,在接触长期游历四海,见识过各类文化之后,郑公公愈发地相信:真神行走在世间,在上古时期,人类各处的先民在接触到神灵之后,传下了各式各样的经典和传说。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同的文化差异让各类宗教不断地分化,久而久之,世间才有了矛盾和冲突。在锡兰和忽鲁谟斯,不同宗教的人们不都流传着苏吉剌的传说吗?不同宗教的人们不都在礼奉她吗?只不过他们的文化层次决定了他们只能在自己的教义里面寻找解释。而郑公公将有机会,得以一窥真神的全貌。
带着如此宏伟的目标,郑公公进行了第五次和第六次远航。在第五次航行之前,郑公公在泉州准备期间,带领各国使节前往泉州灵山回回教的先贤圣墓处,行香祭拜。事后,泉州镇抚命人刻立了《郑和行香碑》加以记载。
郑公公还主持修缮了泉州天妃宫,也许是那次大风暴给郑公公的刺激过于强烈,他在第四次访问归来之时,就奏请修缮了应天的天妃宫,并树立了《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记述了之前数次访问的奇遇。皇帝陛下也为郑公公劫后余生的经历所感动,下旨赐天妃“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天妃”的封号。郑公公甚至还下了很大力气考证,他怀疑民间传说中的天妃,其实就是他亲眼所见的海龙母的民间形象。虽然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是同为女性的海神,难免让人浮想联翩。
我没有参与到第五次和第六次航行,因为在这期间大明正在为迁都大计全力运转,我受命留在国内操持迁都事宜。对于这两次航行,我只能从事后他对我的讲述中得知细节。但是我知道在访问期间,皇帝陛下一直都非常关注他的探访结果,因为郑公公一直通过飞鸽传书的形式和宫中保持着联系。在之前下西洋过程中修建的官厂和基地,都有训练有素的信鸽,以便皇帝陛下的旨意能及时传达。
在第六次航行刚开始不久,新都北京突发大火。雷电击中了新修的宫殿,奉天殿、华盖殿和谨身殿被大火付之一炬。这是一个非常不吉的征兆,昭示着上天对天子的警告。朝臣们趁机发难,纷纷上书抨击皇帝的政策,其中出访南洋的政策首当其冲。永乐大帝虽然心中不悦,但是也无法压制群臣了。他传书郑公公,要求郑公公加大力度,他急需寻回佛牙舍利,来证明下西洋政策的合法性。如果郑公公在这方面没有收获的话,下西洋活动就会被迫暂停。
很遗憾的是,这两次航行,郑公公并没有太大收获。虽然他大幅度扩展了探索范围,也通过分䑸的形式多方面收集信息,探访了阿丹、榜葛剌、天方、慢八撒等国家,但是并没有直接见到或者收集到苏吉剌的证据。郑公公亲自带队访问了远方的木骨都束,期待在这里能有所收获。木骨都束的风貌和民风跟之前拜访过的国家已然完全不同。这里的人均是尼格罗人,肤黑如漆,人们多信奉当地的一些土教。这里奇禽异兽无数,除了狮子、麒麟,还进献了花福禄、长角马哈、西马等等。这些瑞兽都会随船队返回北京,为陛下的新宫增添一副新气象。但是郑公公最挂念的,还是寻访苏吉剌的踪迹。如果能寻到苏吉剌,甚至请回龙宫中的佛牙舍利,那郑公公还可以继续他的南洋之旅。
在木骨都束附近,苏吉剌的传说和目击者的故事明显增多,而且苏吉剌这个名字,就是当地土语的发音。这让郑公公愈发地相信,这片海域就是海龙母苏吉剌的出处。也许当地的小龙不够供奉海龙母,所以她时而东行,从而在忽鲁谟斯和锡兰等地留下了传说。郑公公甚至在当地一个土人的部落寻得一尊苏吉剌的雕像。他毫不犹豫地用物品把它交换了过来。当地土人的手艺比不上大明工匠的手艺,郑公公只能从这个粗糙的雕像上去猜测苏吉剌的真容。她双足,却有八臂,跟南洋佛国中常见的千手观音的形象依稀有些类似。她的胸部确实是具备了女性的特征,而面目却显得模糊而粗糙,很明显不是她的真容。但是在这化外蛮夷之地,也不可能对他们的雕刻工艺有所期待。虽然并没有直接的收获,但是这些信息和这尊雕像都给了郑公公足够的暗示——他已经接近了真相,他有信心在下一次出访过程中,给皇帝陛下一个满意的答复。
但是郑公公回国时得知了一个晴天霹雳——伟大的永乐大帝在永乐二十二年七月驾崩了。
六
郑公公明白,他的下南洋的历程,到此为止了。洪熙皇帝朱高炽性格仁弱,喜爱儒家治国之术。他登基之后,立刻将反对下南洋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从大牢里放出,官复原职。同时洪熙皇帝诏令全国,下西洋的活动即刻中止,太仓和长乐的船只封存,运载的货物交内务府接收。相关采办的官员停止采买,即刻回京。相关水手和梢工就地解散,即刻回家。
郑公公在回国得知了这一切后,心如刀绞。但他还心怀一点侥幸心理,依然立刻到皇宫面见新帝,力陈利害,希望能让洪熙皇帝改变主意。但是不出意料的是,皇帝直接拒绝了他。并且洪熙皇帝直接向郑公公点明,老皇帝让他探访的东西,他也有所耳闻。新皇帝对这些不以为然,子不语怪力乱神,只有以圣人之道治国,使民休养生息,国家才可以富强。新皇帝并没有多大的政治野心,对边功更是毫无兴趣。无论是蒙古还是南洋,新皇帝都在考虑执行收缩政策。但是郑公公毕竟是伺候了两代皇帝的老奴,对国家和皇室立有大功。所以下西洋的核心兵士被成建制地保存下来。郑公公被任命为南京守备太监,负责南京守备和一些宫殿修缮工作。虽然他的职权已大不如前,多被掣肘,但是对于一个前朝老奴,已经是个不错的归宿了。
郑公公本来已经接受了自己的命运,在南京城尽心尽力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但是没过多久,开始出现咄咄怪事。南京城开始频繁地地震。
整个永乐皇帝在位期间二十二年,南京城不过地震四次。但是洪熙皇帝正式改元之后,南京城的地震莫名其妙地陡然增多。半年时间,地震了近三十次,尤其是洪熙元年三月,南京城单月就地震了十九次。这完全是大祸之象,引起了整个朝野乃至民间的极大恐慌。有传言说,这是洪熙皇帝执意要迁都回南京,导致上天给予的警示。这种说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因为洪熙帝即位之初,就诏令北京的办公机构改名为“行在”。面对巨大的舆论压力,洪熙帝也不得不暂缓迁都回南京的计划,但是也仅仅是几天而已。四月份,在南京依然时不时的地震中,我收到了皇帝的敕令,要求我们加快宫殿的修缮,明年他就要正式迁都还南京。
但是,他并未成行。洪熙元年五月,即位不久的洪熙皇帝驾崩,在位仅仅十个月。
当这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所有人都噤若寒蝉。纵然对洪熙皇帝迁都有任何看法,现在也没人敢乱说话了,以免惹祸上身。新即位的宣德皇帝小时在南京长大,对龙蟠虎踞的南京城也很有感情。朝中传言宣德帝也有迁都回南京的想法。仿佛是在警告新帝一般,自新帝即位并改元以来,南京的地震并未减少,还隐隐约约有变本加厉的样子。宣德元年地震十一次,宣德二年又地震十一次。在这期间,郑和公公和我如常地尽心尽力地进行南京宫殿的修缮工作。南京地震地如此激烈,宫殿的修复工作陡然增加很大,郑公公后来甚至调动了当时下南洋的官兵参与了这些工作。即使这样,朝中的保守派也一直在找他的麻烦。户部尚书夏原吉一直借机克扣官兵的口粮,直到激起了朝中的公愤才停止。
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五年。宣德帝对郑公公的态度似乎也非常满意,在这期间他每年都会宣郑公公进京面圣,不仅仅是要郑公公汇报南京的工作,更是详细询问了之前六次出海的细节,尤其是有关佛牙舍利和苏吉剌的情况。在这期间,由皇帝下旨,由郑公公牵头,重修了南京的大报恩寺,重新树立了之前因火灾被毁的九层琉璃宝塔。在宝塔竣工之后,皇帝命郑公公将之前永乐皇帝私藏的佛牙舍利移入塔中,秘密地供奉起来。
宣德五年六月,皇帝突然诏郑公公和我进京。宣德皇帝首先单独召见了郑公公,他首先跟郑公公解释了很多事情的原委。洪熙皇帝跟永乐大帝不同,他一直对这些神秘学不感兴趣。在老皇帝驾崩后,他不仅对佛牙舍利等物不甚礼敬,还一心想要迁都回南京,即使南京出现了大规模地震也不为所动,还对一些大臣的劝谏行为嗤之以鼻。
但是他的突然暴毙让新即位的宣德皇帝心态起了变化。毕竟如此突然的死亡,看起来确实很像是上天给予的惩罚。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宣德皇帝开始系统地研究郑公公在西洋的发现,并重新开始郑重供奉锡兰佛牙舍利。奇妙的是,越是和佛牙相处,宣德帝越能感觉到它散发出的神秘力量。他也开始频繁地做梦,在梦中,永乐大帝痛心疾首地对他进行训斥,训斥他们轻易地改弦更张,妄图篡改他耗费心血铺设的政治道路;训斥他对自己不熟悉的力量不够尊重,以致招致天怒。
宣德帝是永乐大帝最疼爱的孙子,有传言说正是因为相中了他,永乐帝才选择了洪熙皇帝上位。他自小就经常被永乐大帝带在身边亲自培养,所以祖父和父亲都在他身上施加了影响,只不过这两种影响是彼此冲突的。宣德皇帝也倾向于迁都回南京,但是南京持续的地震让天谴的说法愈发可信,最终让他打消了这个想法。
他逐渐理解了他的祖父,还下令重修了祖父修建的大报恩寺,将祖父收藏的佛牙供奉了进去。他决定重启祖父开创的伟大航行,继续这伟大的事业,继续寻找传说中的佛牙舍利。其后他召见了我和其他下西洋的官员,当众宣布,他要重启伟大的西洋出使活动。
此时的郑公公已经花甲之年,我知道在他沉寂的这五年中,他的心中无时无刻不挂念着那片大海。所以在正式接受了皇帝的圣旨之后,他马不停蹄地投入了工作。太长时间的水浸日蚀让船只急需修补,太长时间的停滞让大批的人员和水手需要集合。郑公公废寝忘食地投入到准备工作,我必须得时不时得提醒他注意身体,毕竟他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正值壮年的小伙子了。
就这样经过了漫长的准备工作后,我们的船队于宣德六年十二月驶离了福建长乐五虎门。在等待海风的过程中,郑公公照例修缮了沿途的天妃宫。这一次郑公公在太仓刘家港修缮了天妃宫后,还刻立了《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迹记》。在碑文中,郑公公对全部六次远洋出访进行了总结回顾。这让我感觉唏嘘不已,郑公公可能知天命了。无论这一次成果如何,这一次都是他最后一次代表帝国出海了。他心知肚明。
七
毕竟已经长时间远离行船的生活,当航行开始后,我还是有一点不适应。海上的风浪让我的睡眠并不安稳,我开始频繁地做梦。在梦中,郑公公带领我们一起接旨。在龙椅上端坐的时而是永乐皇帝,时而是宣德皇帝。这让我每次从梦中醒来都感到眩晕,分不清梦中是哪一次面圣的情景。颠簸的海面更是加剧了这种情况,有时候我可以看到巨大的苏吉剌在海中行走,当我把其他人喊来时,揉揉眼睛又发现是幻觉。到后来我再看到苏吉剌,已经习以为常,不再言语,以免又要为一个幻觉惊扰大家。在这其中,是否有真实的苏吉剌呢?我不知道。
直到船队到达了锡兰。在这里听完郑公公的解释后,我明白了一切。难怪在这最后一次的航行中,郑公公要冒着暴风雨的风险横穿大洋,因为他根本不害怕暴风雨,相反,他在追求暴风雨。难怪他会直扑忽鲁谟斯,因为在大洋的西方,他更有机会找到苏吉剌。难怪他会在风暴中无所畏惧,高举着那尊奇怪的雕像祈祷。
舰队依计划抵达了忽鲁谟斯。在短暂地休整后,舰队径直前往木骨都束。在木骨都束,郑公公一面遣人四处打探消息,一面派舰队分䑸寻找。等待的日子是无聊的,郑公公时而摩挲着那尊雕像,时而远远眺望着眼前蔚蓝的大海。他总是沉默不语,我不知道他在面对着异国他乡的大海时在思考什么,是否也会怀念起故乡的土地。
终于,在等待了八天后,一只信鸽带来了信息:一支派遣出去的小型船队在东南方向的一个小岛上发现了一些痕迹,准确的说,是大片的龙涎香和海龙的尸体。郑公公听闻此事后,立刻划拨出了一支相当规模的舰队,亲自带领着赶去汇合,而我也受命一同前往。前往那个小岛需要大约两天的航程,而越接近那个小岛,风暴的迹象就愈发明显。刚开始只是在天边看到青黑色的乌云,而后我们就率领着舰队,航行到了乌云中。微风逐渐变成了狂风,雨点也开始砸了下来。舰队的水手愈发的紧张,而郑公公却兴奋不已。虽然他依然不怎么说话,但是他拒绝回舱房中,而坚持站在船头。我站在他身边,可以看到他的双肩在微微颤抖,而他的双眼散发着光芒。
第二天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信鸽所传递的地点。传信的船只却不见踪影。天空中电闪雷鸣,一副末日景象,预示一场巨大的风暴即将来袭。郑公公焦急地用望远镜寻找着,突然,他一声大喊。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依稀看到了上次那个巨大的阴影,那个经常出现在我幻觉中的阴影。
也可能,之前我看到的,并不是幻觉。
郑公公立刻下令,用旗语通知其余船只,跟随旗舰向阴影驶去。所有的水手开始全力划桨,船只开始克服风浪,吃力地向前移动。船只接近那个阴影的速度大大超过了我的预期,我原以为在如此猛烈的狂风中,船只应该难以有效移动才对。但是很快我就发现了为什么。
不是我们移动地快,而是这个阴影在向我们走来。
当“她”终于出现在我们面前之时,所有船员都因为惊恐和绝望大声叫喊出来,有些人甚至慌不择路地跳入海中,刹那间就被浪头卷入海底。因为“她”太骇人了,即使是见多识广的我们,即使是见识过无数东土没有的奇兽的我们,也难免被吓破了胆子。当“她”出现我面前时,我才醒悟,并不是木骨都束的土人们的雕刻技术失真,而是她的真实样貌就是如此。她确实是有“八臂”,但是与其说是“八臂”,其实是八只巨大的触手。她的脸并不清晰,躲藏的深不可测的阴影之后,阴影之后却射出了两道红色的光。这红光应该是她的眼睛吧,应该吧,我不能肯定,我什么都不能肯定,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这般景象。我可以听到她呼吸的声音,每一下呼吸都有一股腥臭的风吹在我的脸上。她的下半身泡在海中,腰部以上可以看到明显的妇人胸部。我说不清楚她身上的到底是皮肤还是鳞片,我只能说,那层似皮非皮的东西看起来就如岩石般粗粝坚硬,上面还挂着海藻和藤壶。
我不知道“她”是什么东西,但是我知道,“她”绝对不是什么佛,更像是山海经里的怪物。
郑公公显然也被这怪物震惊到了,但是他依然用他残存的理智,跪在甲板上,双手捧出皇帝陛下的金书,高声喊道:“大、大明特使,正使太监,郑、郑和!拜见上仙!我有我主文书!请、请上仙赐福保佑!”
郑公公的战栗让他有些口吃,这份少见的慌张在我看来却是非常正常的。我甚至觉得他在这种情况下展现出了超人的冷静,因为我已经开始瑟瑟发抖。我不怕死,多年的航海生涯早已让我将生死置之度外。但是在这个所谓的“佛”面前,我却发自内心地恐惧。我的大脑已经麻木,茫然地跟着郑公公一起跪在甲板上。
也许这就是真神呢?也许世间真神就是这个样子呢?我除了跪下,听天由命,还能做什么呢?
“她”似乎并没有听懂郑公公说什么,抑或说,“她”根本没听。刹那间,八只触手开始抓住我们的船开始甩了起来。两只船刹那间就被甩在浪上,就像拍在石头上一样,碎成木片。十余丈的宝船一直是我们的骄傲,在我们出使的每一个国家都是巨舰,但是在“她”的触手里就如同一个玩具一般。我的耳边霎那间充满了绝望的呼唤,有人哭泣,有人祈祷,但是没有一点点作用。我眼见着我们的船只一艘接一艘地粉碎。伴随着她的动作,海面也开始剧烈地起伏。我突然觉得很熟悉,我在哪里见过这个场面?
对了,是我的梦里。在我的梦里,金銮殿的金砖就化为了海水,如同这海浪一样起伏着。是的,是的,这是一场梦吧,这一定是一场梦。最终我会醒来,在自己的舱房里醒来,继续为帝国开创伟大的事业。
后记
我确实醒来了,伺候我的郎中告诉我,当天一个巨浪拍来,将我推翻。我的头撞在了桅杆上,登时晕了过去,却侥幸捡回一条命。
从郎中的口中,我得知了后来发生的事。我们的船队十二艘船只逃回来两艘,我和郑公公的旗舰就是这两艘幸运儿之一。并不是我们开船的技术高超,而是这个怪物似乎累了,又或者是无聊了。“她”放了我们一马,我们才逃得一命。那个怪物在娱乐结束后,转身向大海深处走去,逐渐地沉入海中,消失不见。我连忙询问郑公公的情况,却得知郑公公的情况不妙。在那场灾难中,一片巨大的破碎木板飞来,不偏不倚地插入了郑公公的腹中。船队的郎中已经尽全力救治,清理了伤口,敷了金疮药并且细心地包扎。但是郑公公开始发热,一直昏迷不醒。
郑公公既然不能主事,率领船队的责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我的头上。我下令,船队立刻起锚返航。这一路上,郑公公的状况越来越差,有时他能醒来少许,但是无法进食,只能喝一点水和米汤。但是大部分时间他都昏迷着,并且不停地说呓语。在我听到的几次呓语里,有些是诉说下南洋的事务,有些是挂念他在大明的家人,但是更多的是一些胡言乱语和呼喊,充斥着恐惧。在苍茫的大海上听到这些呓语,让我不寒而栗。
十日之后,舰队到达了古里,我们需要在这里进行补给。郑公公在这里走到了他传奇一生的终点,他无法再坚持下去了。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刻,他口述了一份遗书,并委托我回京之后呈给皇帝。在这份遗书里,他向皇帝讲述了这次下南洋的可怕遭遇。他建议皇帝不要再进行下南洋活动。海中的“她”太可怕,这片大海如此广大,如此深不可测,任何对它的探索都是危险的。郑公公已经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这一点。他已至暮年,死不足惜,但是他建议皇帝陛下停止对这些未知神佛的探索。在这海里的,既是神佛,也是灾祸。对他们唯一正确的态度,就是远离。讲述完这份遗书后,郑公公又再次昏迷了过去。只不过他再也没有醒过来。
三个时辰后,大明朝正使太监,南洋指挥使,三宝公公郑和,在古里国去世。
郑公公过世后,按照他的意愿,我们将他就地安葬。他的墓在一处风景很好的山上,面朝着东土大明的方向。站在他的墓前,可以看到深蓝色的大海。
那是郑公公为之奉献了一生的大海。那是古里国的海,不是木骨都束的海。
大事记
1399年(建文元年) 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太监马和在郑村坝一役立下大功。
1402年(建文四年) 燕军攻克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4年(永乐二年) 永乐帝赐姓马和“郑”,是年郑和奉诏出使日本。
1405年(永乐三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
1407年(永乐五年)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归来。归来后郑和修缮南京天妃庙。10月开始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永乐七年) 郑和抵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布施佛牙舍利。7月郑和结束第二次下西洋回京。10月开始第三次下西洋。
1410年(永乐八年) 郑和途径锡兰山时,发生战斗,生擒锡兰山国王。
1411年(永乐九年) 郑和结束第三次下西洋回京。
1413年(永乐十一年) 11月,郑和开始第四次下西洋。
1414年(永乐十二年) 郑和船队在印度洋的海上遇到大风暴。
1415年(永乐十三年) 郑和结束第四次下西洋,回到南京。
1416年(永乐十四年) 郑和在南京天妃宫立《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碑》
1417年(永乐十五年) 6月,郑和开始第五次下西洋。
1419年(永乐十七年) 郑和结束第五次下西洋回到南京,在南京修缮天妃宫。
1420年(永乐十八年) 北京新都修建完毕,朱棣下令第二年迁都北京。
1421年(永乐十九年) 朱棣迁都北京。3月,郑和开始第六次下西洋。5月,紫禁城三大殿失火。
1422年(永乐二十年) 郑和结束第六次下西洋回国。
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 朱棣驾崩。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宣布次年改元洪熙,并下令停止一切下西洋活动。
1425年(洪熙元年) 当年南京地震42次。5月,朱高炽驾崩。7月,明宣宗朱瞻基登基,宣布次年改元宣德。
1428年(宣德三年) 郑和主持修建的南京大报恩寺竣工。
1430年(宣德五年) 宣德前五年南京共地震30次。6月,朱瞻基诏令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1月,郑和启航。2月,郑和在太仓刘家港修缮天妃宫,刻立石碑留念。12月,郑和修缮长乐天妃宫后刻碑留念。
1432年(宣德七年) 1月,郑和船队驶离长乐。
1433年(宣德八年) 1月,郑和船队抵达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3月,郑和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离世,享年63岁。4月,王景弘率队结束第七次下西洋。
1856年 大报恩寺在太平天国天京之变中被毁。
1900年 北京招仙塔在八国联军之役中被毁,僧人在清理遗址时发现藏匿其中的法献佛牙。
2007年 南京大报恩寺开始考古发掘,2009年发掘出阿育王塔,其中发现佛顶骨舍利。
中式古典克苏鲁很有趣啊……还有类似的作品可以推荐吗?谢谢。
如果最后结尾能多提一些围绕下西洋的政治斗争空想结局,幻想返照现实,似乎会更让人有不寒而栗之感。仅供参考。